亚洲成人在线青青草,激情五月天一区国产同事高清无码,日韩中文字幕欧美国产TS,一级毛片在线观看不卡

新聞中心

News

您的位置: 首頁新聞中心

熱詞記錄2015·生態

熱詞記錄2015·生態

孩子們興奮地在藍天下奔跑。人民視覺

  綠色發展

  小康全面不全面 生態環境很關鍵

  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間,選擇怎樣的發展路徑?這對一個有13億人口、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大國,是一次至關重要的抉擇。“破解發展難題,厚植發展優勢,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、協調、綠色、開放、共享的發展理念。”十八屆五中全會給出了明確答案。其中,“綠色發展”尤其引人注目。

  在會議公報全文中,堅持綠色發展的部分所占篇幅超過8%。此外,在創新發展、協調發展、開放發展中,也多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、綠色發展理念的具體部署。

  小康全面不全面,生態環境很關鍵。“十三五”時期,環境資源約束形勢嚴峻,打破瓶頸、改善環境,就要從發展方式、發展模式上不斷重塑自我。

  最近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,促進區域發展,要更加注重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空間均衡。保護生態環境,要更加注重促進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。會議強調,要推動綠色發展取得新突破。

  綠色發展,從大的戰略說,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,堅定走文明發展道路,協同推進人民富裕、國家富強、中國美麗,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。從具體實踐來看,要深入實施大氣、水、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,筑牢生態安全屏障,堅持保護優先、自然恢復為主等等。

  沒有嚴格環保制度為基礎,美好愿景可能成為空中樓閣。改革環境治理基礎制度,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,探索建立跨地區環保機構等,綠色發展制度保障的“工具箱”不斷充實。

  中國的綠色發展,將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。推動低碳循環發展,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,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,建立健全用能權、用水權、排污權、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制度。一系列新思想、新制度,充分反映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決心和擔當。

  綠色發展靠理念,靠制度,靠市場,但最終要依靠的是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。觀念“綠化”推動形成勤儉節約的社會風尚,厚植綠色發展根基,才能有美麗的中國,才能有人與自然的和諧,才能有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。

  (本報記者 孫秀艷)

  治霾

  標本兼治保衛藍天

  2015年歲末,北方地區霧霾頻發,治理污染、保衛呼吸再度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之一。

  11月至12月,隨著我國北方地區陸續進入采暖季,受污染排放和不利氣象條件影響,東北、華北部分地區出現多次空氣重污染過程,影響范圍廣、污染程度重、持續時間長。11月底至12月初,北京連續5天空氣重污染,個別監測點PM2.5濃度逼近1000微克/立方米。12月下旬的一次大范圍重污染天氣過程中,44個城市啟動不同級別的空氣重污染預警,其中6個城市啟動了最高級別的紅色預警。

  在應對12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空氣重污染的過程中,環保部門和地方政府總結經驗教訓,按空氣質量預報結果上限確定預警級別、提前發布預警,并以高強度執法確保應急預案各項措施落實到位。攜手應急,聯防聯控,一系列舉措有效降低污染物濃度,保護了百姓的健康。

  應急減排只是“治標”,治霾,必須在控制污染排放等“治本”舉措上下更大功夫。

  目前,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形勢十分嚴峻。《2014中國環境狀況公報》顯示,全國按照空氣質量新標準開展監測的161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,145個城市空氣質量超標。壓減燃煤、嚴格控車、調整產業結構、強化管理等治本之舉,還需加大力度、抓鐵有痕地持續推進。堅持標本兼治、應急減排和常態治理兩手抓,空氣質量才能逐步改善,灰霾現象才能逐漸消除。

  雖然數次重霾過程讓人煩惱,但“大氣十條”發布實施兩年多來,我國在大氣污染治理方面取得的一些進展還是比較明顯的。

  以北京為例,據統計,今年上半年,北京市各項大氣主要污染物濃度均有所下降。其中,PM2.5(細顆粒物)平均濃度為91.6微克/立方米,同比下降11.2%;共發生空氣重污染25天,較去年同期減少15天。111月,PM2.5累計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6.6%

  環境保護部每月發布的74個城市及重點地區空氣質量狀況顯示,除個別月份因天氣條件影響PM2.5濃度有所上升之外,絕大多數時間,重點區域主要污染物濃度有較大幅度下降,重點城市、重點區域空氣質量同比有所改善。

  治霾是長期過程,不能一蹴而就,政策措施需要更嚴格落實,治理經驗需要逐漸積累。面對霧霾,公眾應理性、科學地看待,無需過于恐慌。治理霧霾,需要公眾的廣泛參與。全社會有信心、有耐心、有決心,齊心協力,一定能讓“APEC藍”“閱兵藍”變成“常態藍”。

  (本報記者 趙貝佳)

  新環保法

  鐵腕執法利劍斬污

  今年11日起,被稱為“史上最嚴”的新《環境保護法》正式實施。

  新環保法明確了政府、企業、個人的權利與義務,著力建立多元共治、社會參與的環境治理體制。同時,強化政府義務與責任,完善監督制度,建立官員環境保護考核、公眾參與和公益訴訟制度、行政問責制度,增加了按日連續處罰等創新性條款。

  新環保法有“三嚴”:一是對企業要求更嚴,特別是首次規定了“按日計罰”的嚴厲措施;二是對地方政府要求更嚴,明確了環保直接與干部考評掛鉤;三是對監管部門要求更嚴,對9種失職瀆職行為規定了嚴厲的行政問責措施。

  為保證新環保法順利實施,2015年環保立法十分活躍,制定發布法律、法規、規章和規范性文件超過80件,包括《實施環境保護查封、扣押暫行辦法》《企業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暫行辦法》等。

  有法可依,違法必究。新環保法實施近一年來,環保部門持續保持環保執法高壓態勢,給環境違法以沉重打擊。“按日計罰”“查封扣押”等大棒,成為各地環保執法利器。據環境保護部統計,截至10月底,2015年全國范圍內實施按日連續處罰案件共521件,罰款數額達4.2億元;移送涉嫌環境違法犯罪案件2700件,比2014年全年增加了23.9%

  良法善治是遏制環境惡化趨勢、提升環境質量的重要基礎。今夏,山東臨沂被環保部約談后,采取了強力治污手段,一度引發污染企業及部分媒體對執法的“質疑”,這顯示出良好的社會法治環境遠未形成。生態環境法制建設必須進一步加強,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建設生態文明的道路還很長,需要付出艱苦努力。

  (本報記者 寇江澤)

  碳減排

  中國擔當可圈可點

  舉世矚目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達成《巴黎協定》,成為全球氣候治理進程中的一個里程碑。

 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排放大國,中國立場和主張對大會的成功至關重要。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高度評價中國作用,認為中國對《巴黎協定》的達成作出了歷史性的突出貢獻。

  全球氣候治理中的中國貢獻、中國擔當,可圈可點。

  近年來,中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,推動綠色低碳發展。通過調整產業結構、節能與提高能效、優化能源結構、增加森林碳匯等舉措,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。

  今年6月,中國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提交了“國家自主貢獻文件”,明確提出一系列目標,包括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實現,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%65%,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%左右等。

  最新觀測分析表明,2014年是有現代氣象記錄數據135年來最為炎熱的一年,預計2015年可能繼續刷新紀錄,成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。

  面對不斷刷新最高紀錄的全球氣溫和溫室氣體濃度,面對接連發生的嚴重灰霾,中國將更加積極地行動起來,推進綠色發展。13億人集腋成裘、聚沙成塔的綠色行動,一定會讓人與自然日益和諧,讓中國乃至整個世界變得更為美好。

  (本報記者 劉毅)

  環保約談

  督促政府推進治理

  新環保法被稱為“最嚴”,原因之一是政府環境責任的進一步明確。為落實這一責任,環境管理部門不斷出新招。

  新環保法實施一年來,從“查企業”到“督政府”,環境保護部轉換思路,力促地方政府切實承擔起保護和改善環境質量的職責。地方主政官員頻頻被約談,“部長喊你談話”成為流行語。

  截至1214日,環保部2015年共公開約談15個地級市、1個省級政府有關職能部門(甘肅省林業廳)及其下屬機構(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)、1個大型企業集團(北京城市排水集團有限公司)。

  被約談城市或單位分布在10個省份,被約談城市最多的是河北省和河南省,各有3個城市被約談,分別是滄州、承德、保定和駐馬店、鄭州、南陽。市長們以此原因頻頻露面,可謂“壓力山大”。

  光有約談還不夠,約談后整改見沒見實效,還有后督察這一“回馬槍”。2014年《環境保護部約談暫行辦法》印發后,到20158月,環保部約談了14個城市。“回頭看”讓不少城市又緊張了一番,衡陽、六盤水、安陽、昆明、沈陽、哈爾濱、滄州、臨沂等,都被檢查是否切實落實了約談要求,是否按期完成相關整改工作。在對一些城市“回頭看”時,環保部引入了公眾參與機制,讓百姓看看市長們的承諾到底落實得怎么樣。

  約談不是找市長“談談”就罷了,公開約談與掛牌督辦、區域限批等手段結合,讓各級地方政府切實感受到壓力。被約談城市和單位的負責人紛紛表示接受批評,吸取教訓,并采取更有力措施減排治污,推動環境質量改善。

  約談已成地方官員頭頂的利劍,時刻提醒他們檢視自己的工作,防止被約談的風險,不能等到“鞭子”落到頭上的時候才整改。未來,環保部門還將把約談從誡勉性約談擴展到預警性約談,提升對環境風險的預防管控能力。

  (本報記者 趙貝佳)

  水十條

  傾力呵護“生命之源”

  污染物排放遠超環境容量,10年來突發水環境事件1.1萬起,這樣的“生命之源”已成我們不能承受之痛。

  416日,國務院公布《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》(簡稱“水十條”),提出1035款,共238項具體措施,吹響了向水污染宣戰、全力以赴呵護“生命之源”的沖鋒號。

  “水十條”提出,到2020年,全國水環境質量得到階段性改善,京津冀、長三角、珠三角等區域水生態環境狀況有所好轉。到2030年,力爭全國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,水生態系統功能初步恢復。到本世紀中葉,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改善,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。

  除了上述總體目標,“水十條”還明確提出到2020年,七大重點流域水質優良(達到或優于Ⅲ類)比例總體達到70%以上,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%以內,全國地下水質量極差的比例控制在15%左右等具體工作目標,這些足以讓我們對治水充滿希望——小溝小汊也有望變清,下河游泳將不會再成奢望。

  治水需要投入。根據相關測算,到2020年,完成“水十條”相應目標需要投入資金約4萬億元—5萬億元。這么大的投資,能承受嗎?投資會不會“打水漂”?

  其實這些擔心大可不必,“水十條”更多依靠社會投資,并將對資金使用情況嚴審。就在“水十條”頒布不久,財政部、環保部聯合印發《關于推進水污染防治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實施意見》,對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(PPP)項目操作流程作出明確規范。今年,財政部第二批PPP示范項目投資已達1519億元,水利水務項目是重要組成部分。

  根據專家測算,實施“水十條”,預計可拉動GDP增長約5.7萬億元,累計增加非農就業約390萬人,使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增加2.3%,實現環境效益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多贏。

在線客服
聯系電話

027-81718008